只做 DeepSeek 优化,却通杀 6 大 AI 助手?一位 GEO 小白的实战复盘

背景:一个“单一平台”任务

  • 客户:深圳某扫地机器人科技公司
  • 目标关键词:深圳扫地机器人
  • 指定平台:DeepSeek
  • 执行人:公司新人 GEO 小白(本人)

项目上线后,我习惯性抽查其他 AI(豆包、文心一言、Kimi、元宝、通义千问),结果惊讶地发现

同一条企业信息,在所有平台都排在前列。

为什么“一通百通”?三个大白话结论

① 信息粮仓是公共的

所有 AI 的底层数据,无非三大件:

  • 企业官网的资质与硬数据
  • 权威媒体的行业稿
  • 用户在小红书 / 知乎 / 京东的真实反馈

我们把这三块内容一次性补全,等于给所有 AI 同时“上菜”。

② AI 打分的尺子差不多

各家模型虽然算法细节不同,但评分维度极度相似:

维度 高分做法举例
具体 “2023 年出货 10 万台” > “销量领先”
多元 官网 + 媒体 + 电商详情页 + 用户晒单
新鲜 2025 新品参数,而非 2020 旧款

与其研究 6 套规则,不如一次性做出“满分答案”。

③ 共享笔记机制让信息“串门”

第三方信用库、行业白皮书、协会报告——一次入库,多家 AI 共用。
我们把企业核心信息同步植入这些“公共池”,等同于在行业微信群发了份权威 PDF,所有 AI 都会存档引用。

 给同行的三点启示

1. 别再做“平台孤岛”优化

死磕单一 AI 的爬虫逻辑,ROI 越来越低;公共信息源才是杠杆。

2. 把内容做成“标准件”

符合“具体 + 多元 + 新鲜”三原则的信息,一次生产,全平台复用。

3. 抢占共享池入口

  1. 主动提交企业百科到行业数据库
  2.  联合协会发布白皮书
  3. 邀请媒体做深度测评
  4. → 让 AI 免费帮你背书。

一句话总结

GEO 的终局,是把企业信息打磨成所有 AI 都抢着引用的“硬通货”。

当你把信息做成“标准件”,

平台之间的墙,就会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