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广告投放中的假量现象及应对策略

在信息流广告投放领域,假量现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纯渣量还是非精准量,只是假量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今天,我从另一个维度来聊聊一般广告媒体假量的三个特有阶段,以及市场上一些常见的假量手段。

一、广告账户冷启动阶段

当一个新的广告账户开始投放时,就进入了冷启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广告账户的人群模型尚不清晰,无法准确识别广告主所需的目标人群。因此,需要一定的预算进行投放,为媒体提供数据,进行数据积累,以形成初步的人群模型。

由于此时账户对目标人群的了解有限,投放的人群质量往往不够理想。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放买量团队的优化水平。如果团队缺乏经验,可能会在这个阶段交不少 “学费”,包括大量的广告预算和时间成本。

特别是一些通过高价或其他极端手段完成冷启动的团队,或者通过长时间消耗而未进行人群优化的团队,更容易引入劣质量。很多垃圾量就是在这一阶段被混入的。

二、广告账户大量基建阶段

当广告账户投放到一定阶段,希望扩大量级时,就进入了大量基建阶段。由于媒体的特点,尤其是某些特定媒体的特性,需要增加一定量的基建。此时,大量的广告计划和素材被新建,遵循广告平台系统算法的设计,各条新基建的广告或素材会分散开来,循序消耗。

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力强的计划会逐渐跑出来,但无论是竞争力强还是消耗少的新基建计划,都可能包含一些非精准的量。即使是率先跑出大量高竞争力的计划,也可能存在劣质量的情况。因此,这是投放团队需要重点关注的节点。

许多投放团队在这个阶段会发现空耗较多,直接影响了投放的 ROI。在缺乏更好的解决办法时,通常会通过减少或控制基建的数量来稳定 ROI。这一方法虽有效,但会限制投放的量级,进而影响最终的盈利规模。

要解决这一阶段的 “假量难点”,关键在于正确的账户结构搭建和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在增加新基建数量的同时保持 ROI 的稳定。然而,这需要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信息流媒体全量自动投放阶段

当信息流媒体进入全量自动投放阶段时,流量分配会遵循媒体的算法,这一过程有一定的规律,但大多数团队并不了解其中的具体特点。在最终的受众人群中,往往会看到 “智选通投”,在各类数据的投放中无法提前预知用户质量情况,导致不少劣质量被混入。

尤其是一些团队在投放时感觉进入了联盟流量,却不清楚具体情况以及如何破局。要解决这一阶段的问题,依然需要理解媒体的底层逻辑,并通过数据分析与管理干预来应对。

四、市场上一些做假量的手段

1. 流量分层机制

主流信息流媒体平台普遍采用流量分层机制,通常将用户划分为四个等级:真实高活用户(S 级)、普通用户(A 级)、低活跃度用户(B 级)以及明确的垃圾流量(C 级)。新开户的广告主往往会被分配大量 B/C 级流量进行 “测试”,只有持续保持较为合适的转化率的账户或项目广告才能进入优质流量池。

2. 流量对冲手法

一些媒体或合作的流量渠道采用 “流量对冲” 手法,这种操作非常隐蔽。常见的做法包括将教育行业滞销的流量重新包装成电商流量出售,或是把凌晨时段的低效流量混入全天时段打包销售。更恶劣的是,某些流量方会刻意降级设备质量,例如用低端机型流量冒充高端用户。其中,当年已知的 R 米设备的流量溢价甚至能达到 80%。

3. 黑产团伙造假产业链

黑产团伙建立了完整的造假产业链。通过改机工具伪造设备指纹,配合群控系统模拟用户行为,再结合 IP 池轮换规避检测,形成高度仿真的虚假流量。这些虚假流量根据 “质量” 差异明码标价:虚拟机流量价格较低,而通过兼职平台分发的真人众包流量价格相对较高,后者也有部分是大家熟悉的 “积分墙” 流量。

在信息流广告投放中,了解这些假量阶段和假量手段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合理的账户管理、数据驱动的优化以及对媒体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才能有效应对假量问题,提升广告投放的效果和 R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