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骂百度,毕竟它给了我10年的工作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嘴型已经是骂骂咧咧了。
我不骂百度,毕竟它给了我10年的工作插图
毕竟,不知从何时起,骂百度就是政治正确。
虽然我也经常吐槽,但是今天却想说点不一样的。
一、迷茫中,百度竞价给了我一碗饭
2014年刚入行时,我每天在2000个关键词里手动调价。凌晨三点盯着"凤巢"后台,看着点击率从0.8%艰难爬到1.2%,那种笨拙的成就感至今难忘。  一条条客资、一个个转化,都能刺激体内分泌多巴胺。
对于当时毕业即失业、无能又普通的我来说,误打误撞做了百度竞价,没成想竟成了未来10年的饭碗。
二、那些年踩过的雷
必须承认,2018年医疗广告风暴期间,我经手的某民营医院账户曾单日消耗47万。当全网曝光过度医疗乱象时,我在会议室里如坐针毡——既为自己的工作感到羞愧,更害怕整个行业就此沉沦,也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
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为了转移这种这种羞耻感,我开始跟着同行一起骂平台,以为这样就能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也是在那年之后,我不再触碰这种让人良心不安的行业。
三、当搜索流量进入"黄昏"时代
后来的直播短视频时代崛起,总听见有人说"百度搜索不行了"。
但相比于直播间的瞬时爆发,那些藏在搜索框后的真实需求,"XXX注意事项""XXX热水器原理"的长尾词,始终在滋养着2000万中小企业的生存希望。
我也从当初实习工资只有2800的竞价小白,到现在有了自己代运营的小工作室。不算大富大贵,但这碗饭确实一直在吃着。
四、一个老竞价员的执拗
我理解那些愤怒:经历过虚假推广的人有权声讨,流量见顶的焦虑需要出口,算法黑箱永远值得警惕。
但这些年我确确实实,无法轻率地加入非黑即白的批判。就像我无法客观正视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一个道理。
10年间,我从只会调价的"关键词民工",成长为能操盘全域流量的营销师。与其说是某个平台的功劳,不如说是数字营销进化的缩影。当行业集体陷入"流量饥渴症"的今天,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  
对技术保持敬畏,对问题保持清醒,对每个仍在创造价值的平台——哪怕它不完美——留一份理性克制的尊重。  
写完这篇文章时,突然收到客户发来的信息:“老张,客资还有吗?地主家没余粮了!”
当即薅了一把头发,喝口咖啡,还能怎么办,只能继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