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我们都没说谎,只是不再互相欺骗
昨晚,我把文章发出去,关了电脑,去楼下买了瓶最便宜的啤酒,坐在马路牙子上喝。对面写字楼的灯还亮着,像一排排没关紧的冰柜,冻着里面的人,也冻着外面想进去的人。我一边喝,一边刷后台留言,刷着刷着,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委屈,是发现:原来大家都这么疼,却还在拼命装没事。

疼的感觉,在评论区里有了形状:
“大多数老板不是招不到人,是招不到奴隶。”
“我要求没有五位数,但你总不能给3500吧?”
“44了,3000一个月,离职了都不知道做什么,这辈子算废了。”
“企业缺的是工资两千的六边形战士。”
“一边让马跑,一边又不给马吃草。”
“我们都没说谎,只是不再互相欺骗。”
一句一句像钉子,把每个牛马钉在墙上,也把资本家钉在对面。原来所谓“就业矛盾”,并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彼此都陷进了一个“互相装睡”的剧本:
老板装睡:等一个便宜到尘埃里的救世主;
求职者装睡:等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乌托邦。谁都不愿意先睁眼,怕一睁眼,梦就碎了,连自欺欺人的资格都被没收。
1. 我们到底在“嫌弃”什么?
很多老板说:真不是想压价,是真没钱。房租、原材料、账期、贷款利息,像四条蟒蛇缠在脖子上,一口气喘不上来就断。他们也想“体面”,可“体面”两个字一出口,账上的现金流就啪啪打脸。于是只好把希望翻译成招聘软件上的黑话:
“抗压能力强”——能扛骂、能背锅、能加班还不给钱。
“有奉献精神”——工资低也别吱声,公司是你第二个“家”。
“六边形战士”——一个人干一个团队的活,最好还能自带干粮。
翻译过来,其实就是一句:老板想要的不是员工,是救命稻草,最好这根稻草还会自己游泳,顺便把船也拖上岸。
另一边,求职者也在翻译:
“月薪不能低于五千”——房租一千五,吃饭一千,爸妈生活费八百,再留两百以防感冒,真不能再少了。
“双休是底线”——不是懒,是再不休,抑郁症的药钱就超过房租了。
“加班必须给钱”——不是斤斤计较,是小时工的外卖兄弟都比我贵,我坐写字楼里,总不能比骑手还便宜吧?
翻译过来,也有一句:求职者想要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是一份能让我像人的“生活”。如果生活都保证不了,那“生存”也行,但请别把“生存”包装成“福报”。
于是,两边都站在自己的悬崖边上,朝对面喊:“你跳过来啊!”——谁也不敢先动,怕一动就摔得粉身碎骨。
2. 我们把“人”弄丢了
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不是“工资”,不是“双休”,是——“牛马”。
“缺的是牛马,不是人。”
“老板想招的是不吃草的牛马。”
“人不应该为工作活着,也许这就是都想往外跑的原因。”
一个社会,当“人”被简化成“牛马”,当“就业”被异化成“吃草挤奶”的单一模型,问题就不再是“岗位空缺”或“技能错配”,而是:我们把“人”弄丢了。
把“人”弄丢的第一步,是把年龄、学历、证书变成一把把筛子,
35岁以上,直接倒掉;非985,直接倒掉;没考过某个证,直接倒掉。倒来倒去,倒掉了曾经意气风发的父亲,也倒掉了将来会老去的自己。
把“人”弄丢的第二步,是把“经验”异化成“即插即用”,
不再有人愿意花半年、一年去培养一个“可能”,只想明天入职、后天爆单、大后天上市。可真正的“经验”,是时间熬出来的,是犯错堆出来的,是把“不会”磨成“会”的漫长黑夜。当企业不再为“成长”付费,就再也长不出新树,只剩下一地枯枝。
把“人”弄丢的第三步,是把“风险”单方面外包给个体,
业务扩张时,老板们谈“命运共同体”;业务收缩时,第一时间砍掉“成本中心”。裁员可以,赔偿难;调岗可以,协商难。最后留下的人,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拿半个人的工资,还要感恩“没被优化”。于是,年轻人用“躺平”投票,中年人用“副业”续命,老年人用“延迟退休”兜底——一圈下来,无人幸免。
3. 先让“人”回到牌桌
评论区最高赞的一句话,是这句:
“我们都没说谎,只是不再互相欺骗。”
不再欺骗,意味着先承认:
老板不是黄世仁,打工者也不是懒汉;
企业不是慈善家,求职者也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
双方都得先摸一摸自己的底牌,再看一看对面的脸色——
企业得承认:
“物美价廉”的六边形战士,跟尼斯湖水怪一样,只活在段子里。
真缺人手,就花钱去买“能力”,或者花时间去培养“潜力”;
别再让HR用“梦想”抵房租,别再让“奋斗者协议”代替加班费;
把“风险”拆成“众担”,把“利润”留一点给“人性”,
否则,岗位会永远空在那里,像一张开口的棺材,把业务一点点埋掉。
求职者也得承认:
“钱多事少离家近”是幸运,不是标配;
“降薪”不等于“贬值”,有时候是“换赛道”的入场券;
“先动起来”不是鸡汤,是概率——
你只有先走进系统,才能让系统看见你;
你只有先让自己“有用”,才有机会谈“被用得好”。
真的撑不下去,就先把“面子”挂衣柜里,把“里子”裹在身上——
送外卖、拧螺丝、搬砖头,不丢人;
丢人的是,把“我想当个人”的口号,变成“我谁也不肯当”的枷锁。
4. 给彼此一个“人”的拥抱
写这篇文章时,我收到几条私信:
我38岁,被优化半年,投了三百份简历,只有三个面试,还全是销售。
昨晚去跑外卖,第一单就摔了,膝盖肿得像个馒头。
我坐在马路边,看着餐盒里的汤洒了一地,忽然想起大学毕业那年,
辅导员说‘你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
那一刻,我特别想问:社会,你的未来还要不要栋梁?
如果不要,能不能先告诉我,哪里可以把我当根木头,
至少让我把自己劈了,烤个火,暖和一晚。”
我盯着屏幕,手指悬空,半天打不出一个字。
能说什么呢?说“加油”,太轻;说“会好的”,太远;说“先动起来”,又怕他膝盖更疼。
最后,我只回了一句:
“兄弟,先去医院拍个片,别把骨头落下病。
如果今晚没地方住,给我发个定位,我帮你订个最便宜的旅馆,带热水的那种。
明天太阳出来,咱们再想办法,把‘人’一点点拼回来,好吗?”
他回了个“嗯”,加一个笑脸,笑得比哭还难看。
我却忽然觉得,这就是“破局”的开始——
不是政策,不是红利,不是风口,
是两个在黑暗里撞见的“人”,愿意先给对方一个拥抱,
再一起把夜路走完。
5. 写在最后:别等“完美”,先让“可能”发生
评论区还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别等国足夺冠才肯相信,先相信,国足才有夺冠的那天。”
就业市场也一样。
别等“完美岗位”空降到眼前,才肯投出第一份简历;
别等“完美员工”走进办公室,才肯给出第一份培训预算。
先让“可能”发生,再让“可能”长成“可以”,最后才配谈“完美”。
今晚,如果你还在刷招聘软件,刷到眼睛发酸,
不妨先关机,去楼下便利店买瓶最便宜的啤酒,
坐在马路牙子上,抬头看一眼对面的大楼——
那些亮着的灯,总会灭;
那些灭了的灯,也总会再亮。
灯下的位置,一直在等人,
等一个肯先把自己当“人”,也把对面当“人”的普通人。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普通人。
愿下一次,我们不再互相嫌弃,
而是隔着人海,点点头,说一句:
“嗨,原来你也在这儿。
别怕,我们先一起把今晚熬过去,
明天再一起把‘人’字写正,好吗?”
为保证您的权利建议注册用户可永久查看或下载内容,未注册用户资源有效期仅 15 天且下载或查看次数受限,建议注册后兑换下载以享受更多权益。
若游客在成功支付兑换积分后页面未显示下载按钮,请先行刷新页面;如刷新后仍无法下载,可联系客服,提供支付单号及金额截图,经核实后我们将重新发送兑换资源。
声明:
◉ 本网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限于学习研究交流使用,本网站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网站内的资源侵权或损害了您的利益请务必联系删除。
◉ 用户查阅或下载后禁止用于任何非法商业途径,如侵权、倒卖等应由用户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



